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镇海王在线阅读 - 第3345章

第3345章

    ??“老爷,京城来电报消息了,王守仁王公的父亲去世了。”

    ??这时,刘晋的管家急匆匆的来到刘晋的身边,将朝中最新的消息说了出来。

    ??虽然说是丁忧守孝,但刘晋对于朝野上下,大明内外的各种事情也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京城有什么变动也是可以第一时间内知道,家里面就有电报。

    ??不仅仅可以知晓最新的消息,也可以将刘晋这边的一些决策迅速的传达下去。

    ??没办法,到了刘晋这个层次了,即便是想要真心的过过的小日子,那也是要防备一二的,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的,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出现了,第一时间内知晓了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对策。

    ??身在权力的中心,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是非常多的而政治斗争永远都是刀光剑影,杀人于无形之中,伴随着极其残酷的结局。

    ??好一点的就是罢官回家养老了,悲惨的就是灭族抄家了。

    ??历朝历代的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刘晋心里面也是始终在提防着这些事情,别到头来自己落得身首异处,全家遭殃,那就真的是划不来了。

    ??所以信息就非常的重要,为此刘晋也是开办了专门的电报商行,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无限通讯的网络,同时也是一张巨大的信息情报网络,全球各地有什么事情发生,刘晋也是可以第一时间内就知道。

    ??同时信息也意味着金钱,麾下庞大的产业要赚钱,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一个情报信息就足以让人赚的盆满钵满。

    ??“啊,王华这个时候走了?”

    ??刘晋一听,顿时就傻眼了。

    ??这个王华什么时候走不好,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走,真是走的不是时候啊。

    ??刘晋原本觉得,自己,自己离开朝野了,有王守仁在支撑着也出不了什么事情,老王的能力是母庸置疑的,有他在,守旧派官员折腾不出什么风浪。

    ??新政也是可以继续的执行下去,等自己守孝期满了,自己回来了,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自己再干上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到五十岁左右退休了。

    ??到时候大明也已经彻底的巩固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果实,地球上的地位也无可撼动了,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管你新学旧学、守旧派还是革新派,到时候你们死命去斗也没有关系了。

    ??可是现在,老王估计着肯定也是要回家乡丁忧守孝了,这老王一走,朝廷之中守旧派官员肯定是要翻身了,到时候就有的闹了,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出来呢。

    ??刘晋也是忧心忡忡了,这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顿时就荡然无存了。

    ??另外一边,京城这里。

    ??不出意外,王守仁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向弘治皇帝这边上奏疏恳请能够回家乡去给自己的父亲丁忧守孝。

    ??弘治皇帝这边也是没有夺情,同意了王守仁回家乡丁忧守孝的请求。

    ??一时之间,整个朝野也是发生了震动。

    ??实干派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如丧考妣,刘晋和王守仁这两个领头羊回家去丁忧守孝了,靠韩文和钟藩的来带领的话,真心是镇不住那些守旧派的官员。

    ??而守旧派的官员则是一个个高兴的要死,纷纷四处奔走,互相联络,准备推举自己一方的人进入内阁,同时补缺空缺出来的重要位置。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竞争之后,最终守旧派官员杨廷和入内阁,空出来的工部尚书位置也同样落到了守旧派官员梁储的身上。

    ??顿时一下子,整个朝野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守旧派官员的势力大涨,而实干派则是遭到了重大打击。

    ??内阁阁老,韩文、杨一清、杨廷和,韩文算是实干派的,杨廷和算是守旧派的,杨一清虽然是守旧派官员,但做事干练,算是中间走。

    ??六部尚书当中,蒋冕、毛纪、毛澄、梁储都是守旧派的官员,只有钟藩、李昆两人是实干派的官员。

    ??钟藩和李昆原本都是属于地方官员,因为刘晋实行吏治改革,地方官员只要干的出色,升迁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钟藩和李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升迁上来的,历史上两人可都是没有做到这个级别的,但现在随着吏治改革,做的出色,得到了刘晋的赏识,所以做到了尚书这个级别了。

    ??这朝野上的势力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别。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现象,其实说到底还是跟大明的官员选拔提拔制度有关的。

    ??正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则之下,大明的高级官员人才储备池就是在翰林院。

    ??而翰林院则可以算是守旧派官员的大本营了,出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守旧派的官员。

    ??故而即便是刘晋一直在打压守旧派的官员,但只要这个不变,这守旧派的官员就依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出来,并且还往往都是手握大权的重要官员。

    ??没办法,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即便是刘晋和王守仁那也是在翰林院里面修过书的,不然也不可能提拔的如此快速,早早的就位极人臣了。

    ??而实干派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大明各省各部下的这些官员,他们直接关系到考核制度的情况,相对来说,这出身是不如翰林院的这些人的。

    ??翰林院的人考科举的时候都是名列前茅的,是高级储备人才,而地方的这些官员,即便是布政使、总督、巡按这些,在翰林院待过的很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