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135章

第135章

    ??原则上每座寺庙僧人不能超过八十人,在年老僧众把位置空缺出来前,绝不发放僧碟,坚持一个僧位一份僧碟的原则,绝不动摇。

    ??当然,以上这些都与洛阳瑶光寺无关,瑶光寺虽是一座尼寺,却不在留存的洛阳十三僧尼寺庙之中,也不在裁撤之列。

    ??这是因为瑶光寺有它的特殊性,由宣武帝元恪所建,孝文废皇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还有大量的妃嫔、贵妇人,先后在此寺出家。

    ??就实质而言,这其实就是一座后妃疗养院,前朝妃子都在此间修行。

    ??尔朱英娥若不是尔朱荣之女,只怕也早就进了瑶光寺诵经念佛。

    ??真要将瑶光寺裁撤,逼迫这些妇人改嫁,天下舆论汹汹,只怕会引起公愤。

    ??高澄有意将瑶光寺以外,洛阳还俗尼姑们与京畿将士婚配,打算找个时间让未婚的士卒来一次大规模相亲。

    ??与此同时,高澄也在盘算要不要自己做表率,往瑶光寺里寻个美貌尼姑纳进家门。

    ??若是打定主意,就从孝明帝、孝庄帝、元晔、元朗、元恭这些人的妻妾里找。

    ??身为政治人物,有时候就是要委屈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

    ??但思虑再三,还是否决了这个想法,自己的名声已经够臭了,再往瑶光寺里纳尼姑,这辈子都洗不白。

    ??高澄的处置意见由元善见加印,发往关东各地。

    ??他特意只提关东,就是不想让贺拔岳捡了便宜。

    ??但仔细想想人家又不是傻子,都知道佛教是一头肥羊,难保不会矫诏行事。

    ??果然,关东大肆抑佛,充没佛寺财产的消息传至关西,在宇文泰的劝说下,贺拔岳同样大举灭佛,一时间北方佛教被高氏、贺拔氏的共同打压下,走向暂时的低谷。

    ??当然,这都是后话。

    ??高澄将文书送往关东各州,严命州县长官遵令行事,裁撤寺庙的同时,彻查僧众不法之事。

    ??与此同时,强令僧众还俗,自然要为他们安排生计。

    ??高澄命令各州充没寺庙田产,收回公田,由高澄设立的均田官为僧众与寺庙庇护的隐户分配田亩。

    ??这次扫荡之后,关东僧众只怕不满十万,而据高澄记忆所知,550年东魏灭亡时,关东合计共有僧众两百余万,而533年的现在,虽然达不到这个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

    ??且不提隐户,光是僧人就有上百万人缴纳赋税,高澄梦里都能笑醒。

    ??这些时日,不断有户部吏员奔波于洛阳周边,为隐户与还俗僧众们登记户口,再行分配田亩。

    ??而尼姑们也被高澄召集在洛阳城外,为她们主持婚配。

    ??众所周知,高澄从来不违背妇女意愿,于是让尼姑们自己挑选卫队以及京畿军中未婚的将士,再让这些士卒表态是否愿意。

    ??哪知道许多尼姑眼巴巴地瞧着小高王,一双双眼睛要勾人魂似的,高澄不敢久留,交代了几句会场纪律,便匆匆离开返回渤海王府。

    ??渤海王府搬家了,高澄将王府搬迁至永宁寺附近,紧邻宫城。

    ??原因很简单,他将自己麾下七千人以及斛律光三千人屯驻在永宁寺。

    ??而段韶与尧雄屯驻景明寺,慕容绍宗与尚在荆南的高敖曹将屯驻在高阳王寺。

    ??高阳王寺曾是高阳王元雍的府邸,元雍死后捐做寺庙,元雍府上曾有奴仆六千,妓女五百,占地如此之大,足以容纳大军。

    ??接下来就是统计寺院资产,田产都摆在明面上,收归国有自是理所应当。

    ??但各寺存积的钱粮这个数字浮动可就大了,高澄也不贪,九一分账。

    ??高氏每吃下九份,就给国库运去一份。

    ??于是源源不断有载满了钱粮的车子运进渤海王府新址,直至王府都塞不下了,又运往附近被裁撤的庙宇囤积。

    ??第九十九章 军饷

    ??‘太昌二年四月,天子闻僧众不法,命京畿大都督澄彻查,澄以罪证示于天子,天子大怒,下令抑制佛事。

    ??大都督澄受命查封寺院,所得钱粮尽数送往国库,不取分毫。

    ??时人闻之,赞曰:澄之廉洁,古今未有。’

    ??高澄很满意的放下文稿,勉励记室参军张师齐道:

    ??“以后也要如这般务从实录。”

    ??张师齐应声称是。

    ??主君说要务从实录,不会真有人这么干吧?

    ??上一个当真的人可是被灭了九族。

    ??其实就算张师齐照实记录,高澄也不会要他命,国史案只是拓跋焘杀崔浩的借口而已。

    ??不过记录言行的差事肯定会换人。

    ??看重自己身后名声不丢人,二凤哥哥唐太宗那样的人物都不能免俗,更何况小高王。

    ??将来自己子孙争点气,将王朝延续三四百年,后人再去著史,时隔三四百年,他们能知道什么情况,不还是要靠张师齐的第一手资料么。

    ??至于时人的笔记、日记,那都是野史,都是小高王的政敌污蔑。

    ??高澄就喜欢精心打扮历史这位小姑娘,宠女儿嘛,能理解。

    ??不多时,又有家仆来报,新建的度牒司按照高澄的要求,已经选拔了一名僧人,前往天竺求取大乘真经。

    ??高澄命人将僧人唤来,这僧人年纪不大,才二十四五岁,按照高澄的划分是属于还俗之列,他离六十可差得远。

    ??但洛阳往天竺路途遥远,不可能让一个六十岁老僧跋山涉水,只能破例从原本要被逼还俗的僧人之中寻找。